English

作家一思考就让人发笑

1998-1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沈 奇 我有话说

由新华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作家3000言》上、下册,在’98秋九届书展设专柜展销,十分醒目招人。结果,这部号称“当代《论语》,世纪真言”(封面语)的大书,遭到普遍的冷遇,翻览者不少,购者寥寥,最后以半价销售,也未获多少反应。按说,作为有幸入选其中的作者之一,不该对此书发难的,但当我在书展开幕之际,以原价52元购回一套细细看过一遍以后,方解它为何遭遇读者如此的冷落,由不得要说几句闲话。

本来,这部“大书”编选者的立意是颇具创建性的,可谓为历史刻大碑,为世纪集真言,其组稿的艰辛与成书的不易也是可想而知的,但其一番苦心孤诣全让我们的作家们给泡了汤——实际上,这部书现在已成为了一个适得其反的“病案”,经由一次不经意的“号脉”,暴露了当代中国作家从精神底背到语言素养的诸多问题,就其“负面效应”而言,反而具有了特殊的研究价值。当然,这里首先应该提示的是:此书所收录的“当代中国作家”,是取得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格的作家们(包括极少数海外应征知名作家)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获此“资格”的所谓“在野”或“自由自在”的作家和诗人们并不在其内;同时部分虽取得了此种“资格”的著名作家和诗人,如笔者所知的于坚、韩东等一大批人,以及海外大量重量级的作家、诗人如余光中、白先勇等,也都未参加,自然均不在此“病案”研究之列。

“数千位在文学上已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人生实践,凝聚成一句话,表达了他们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认知,概括了他们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生存体验。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当代作家的人生观、社会观、审美观、文学观、生命与爱情观等。”这是印在此书封底上的“宣传词”,也是编选人对应征作家创作或说出那“一句话”的基本要求。虽说用一句话的形式来要求作家们概括那么丰富的人生那么深刻的各种“观”,是有些为难人,可这要求的对象毕竟是些“已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作家”们呀!即或说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总可以比常人多些个新鲜的说法吧?何况,中国文人骚客向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优良传统,“如果让数千位与文字打交道,而且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作家来说这句话,他们会如何表述呢?如果人人都想‘语不惊人死不休’,数千心语将会产生怎样的惊世骇俗的力量呢?”(《中国作家3000言》编辑琐语·代后记)

结果如何呢?

先举三两名名头较大的作家的例子:著名女作家、诗人柯岩写的是:“人生是为了争取更美好的人生。”几近废话,还有点绕舌,说了等于没说;著作可谓等身、写过600余万字作品的哲夫先生写的是:“骏马面前无远途。”好赖还不干巴巴,有点形象化,但实际上也是没什么意思的大白话,无须大作家作如此“惊世骇俗”之语的;另一位出书多得惊人的大作家叶永烈写的是:“有恒为成功之本”。是对人人皆知的古之“论语”的现代版改写,这样的改写,任何一位中、小学生都可轻易而为之的,叶先生却十分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更有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朱子奇先生干脆写了一句:“脚踏实地奔向理想。”这已无异于前些年流行的豪言壮语了,开什么大会时作大标语写写挂挂似还可以,硬以大诗人大作家名头挤进“当代《论语》、世纪真言”,实在是不伦不类,让人哭笑不得……

无须再多举证了,像这样的空话、套话、官话、泛话、大白话,没盐没醋没个性且充满文革遗风社论腔文件体的“老年月里”的话,只要你有耐心把整本书翻完(连同作家小传共计1135页)就会发现几乎比比皆是。所谓“雷同”、所谓“互文”、所谓“复制”、所谓“投影”、所谓“千人一面”、所谓“万众一心”(在此借用,非日常所用之原旨)在这个极为典型的“文本”中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壮观、最为惊人的注脚,令人“难以置信”!当然也不乏稀有金属般的个别真言,确够“当代《论语》”之称,如巴金老人写的“我绝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言真意切,如诗的语言,如火的情怀,抵丹田而生正气、冶真人!著名青年评论家南帆写的:“作家的意义在于,率领读者对置身的日常环境进行美学的突围。”理深语妙,说的意思和对这意思的说法,都让人有品啜回味之处;再有王安忆写的:“倘若难以知道我们向哪里去,也当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总算还接近“言简意赅”的味道,看过脑子还能转两圈。可惜像这样或说出点新意思、或给旧意思一点新说法,过目之下,眼为之一亮、心为之一动的真正够味不丢份的真言,在浩浩3000言的集合中,不说是沙里淘金,也有如灌木林里找大树,难得一见,往宽里说,也占不到百分之二、三!

当然,作家最终是以自己的作品立身入史称名文坛的,一两句话没说到位走风漏气也算不了什么丢人败兴的大事,或许还可以以诸如“体例所限”、“没当回事”、“忙中应付两句”等等为借口,遮过丑去。但细心的读者不难从书中品味到,绝大多数作家对这一“世纪真言”的“立言”之命,是认了真的,是端起了作家的身份,“开动机器”、“深入思考”以求“惊世骇俗”的———他们最终说出写下的这“一句话”,确实就是他们现实人格和艺术风格的原本写照。就那么一种观念,就那么一套说法,没有“假冒伪劣”,确属“货真价实”,是发生在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真实“大病案”,而非一个无意间造成的偶然事件。

而事情的可悲也正在这里。想想看,那么多张嘴,那么多个优秀的大脑,那么多支生花的妙笔,说来写去,竟成“满纸空洞言,一把辛酸泪”,真个“惊世骇俗了”!中国人向来讲究个“窥一斑而见全豹”,《中国作家3000言》让世人窥见到的,是人格模糊、观念陈旧、思想苍白、语言干瘪,从精神资源到语言资源都贫乏困窘的“黑斑”、“白斑”、“老年斑”,其“全豹”的存在状态,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终还得感谢这部书的编著,事与愿违地为跨世纪的中国文坛留下了这么一个特殊的“病案”。“一句话”是块试金石,它让我们测试出了以量著称的中国作家群们,能在新的世纪里带给我们多大希望?也让我们看到,我们是站在怎样一个泡沫般的跳台上在做着“跨世纪”的“热身”与“梦想”。言说的失真和失重,只能说明存在的失真和失重。这实在只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在这个过渡时代的过渡地带里,不可能长多少大树——无疑,当今中国作家的大部分人,将不可挽回地留在20世纪:不是作为头脑、灵魂、眸子或明亮的额头,而是作为灰暗的胎记,留在那里,随岁月逝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